
发布日期:2025-04-13 16:21 点击次数:191
这两天,李宁这个国产运动牌子的秋冬新款衣服突然间就火了,不过这火的方式有点出人意料。这批新货本来计划在9月25日发布,李宁还在机场办了个大型展示活动,但当时反响平平,官方微博的转发量才几十个。因为是秋冬季节穿的,所以这些新款大多都配了帽子,还有保暖耳朵的设计。可没想到的是,里面有一套军绿色的衣服最近突然被大家炒得火热,主要是这颜色和帽子样式,让人不自觉地就想到了以前日本侵略者的军装。这下可不得了,大家的情绪都很激动,导致李宁在香港的股票一下子跌了超过7%。
接着,在17号下午的时候,有新闻报道说,李宁公司电商部门的头儿,冯晔,在自己的朋友圈里透露,他们新出的那套秋冬服装,设计上是受到了明朝时候“笠型盔”的启发。不过呢,冯晔这话说了以后,大家伙儿的议论还是没停下来,好多人都好奇地问,笠型盔到底是个啥玩意儿?
【一、什么是笠型盔?】
在动笔写这篇短文之前,我翻了翻《明史》、《大明会典》这些讲明朝事儿的书,发现里面讲了好多好多头盔的名字,像什么水磨铁帽子、水磨头盔、加了锁子保护头顶的水磨头盔,还有抹金凤翅盔、镀金装饰的各种六瓣明铁盔,什么带宝珠顶的、带勇字腰箍的,等等等等,有几十种呢,但就是没直接说到“笠型盔”这三个字。那是不是意味着笠型盔这玩意儿不存在呢?其实也不是。
笠型盔其实不是说明朝哪种固定样式的盔甲,而是从宋朝元朝那会儿开始,就有的一种像斗笠那样的头盔叫法。想想斗笠啥样,笠型盔就是圆顶的,还带着个边儿的头盔。中国古代的头盔挺讲究,不光有个盖在头顶上的部分,还有像帘子一样垂下来,保护脖子和脸颊的部件,这个叫顿项。顿项加上头盔本体,整套就叫兜鍪。那么明朝的笠型盔具体长啥样呢?咱们瞅瞅几件文物和古画,就能有个直观的感觉了。
咱们先瞧瞧上面那顶铁帽子,它是从成都北边凤凰山脚下明代蜀王世子朱悦燫的墓里挖出来的,1970年那会儿,部队搞建设时给发现了。这铁帽子有22厘米高,直径19厘米,考古的人在中庭找到了它,当时就被扔在那儿。说起来,这帽子形状像斗笠,周围有一圈短边儿,后面还留着点像后脑勺护板的东西。
这种头盔不光在王墓里能找到,明代的一些画作里也画得有,看来它是明代军队统一配发的装备。比如说,故宫博物院里藏着一本名叫《徐显卿宦迹图》的画册,它记录了明万历年间吏部右侍郎徐显卿做官时的重要事情,里面就有一幅画是这样的:
这幅画描绘了皇极殿值班的时光,画里那些穿着灰色盔甲站队的士兵们,他们的头盔大多是圆圆的,还带着个小帽舌,后脑勺那儿有个凸起,就像是斗笠形状的头盔。
明代军士的头盔都那么简陋吗?其实也不尽然,瞅瞅一些老画儿和古籍,就能发现那会儿有些头盔还是挺花哨的,最常见的就是在上面写个大大的“勇”字。
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的《出警入跸图》里,咱们能看到那种带有“勇”字的头盔。这两幅画讲的是明朝皇帝出京祭拜祖宗的故事,皇帝出门,身边自然少不了守卫的士兵和排场的仪仗队,就像画里这几个,头盔上大大写着个“勇”字。而且啊,这种参加大典的头盔,颜色不再是暗沉的灰,而是亮堂堂的大红色,说不定就是《大明会典》里经常说的那种“硃红油贴金,写着勇字的铁盔”。
【二、怎么看待李宁的新款?】
李宁的负责人介绍,他们新衣服的点子是从笠型盔那儿找来的,还展示了几张笠型盔的复原图。之前咱们也瞧过考古挖出来和古画里明朝的笠型盔,你们觉得像不像呢?要说像吧,确实有点相似,但设计灵感这东西,说到底还是各有各的看法。再说了,这种圆顶带护耳的帽子,样式多了去了,就像有的网友提到的,保尔柯察金戴的那顶帽子,也挺像的。
关于这次的风波,李宁的一位管理层在朋友圈感慨:“咱们的顾客,对中国文化的积累和教育知识的传递,可能还不够。另外,咱们也得好好想想,怎么样在指导顾客时,别让他们再产生误解了。”前头那句也许有那么点道理,但商家这时候说这话,实在不太合适。至于后面那句,反省是肯定的,大家不妨瞅瞅,假如不是用了那个军绿色,这套服装可能就没那么扎眼了。
参考信息:
张廷玉写的《明史》,是中华书局出版的版本。
李东阳等人编写的《大明会典》,是由广陵书社出版的。
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发布:1978年9月《考古》杂志上刊登了关于“成都凤凰山的明代古墓”的研究文章。
王熹写了篇叫《说说明朝的军装》的文章,收在了《第十一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合集》里。
(由浩然文史的李一鸣博士提供)换个说法就是:咱们得换个通俗易懂的方式来聊聊。
这篇文章是文史知识分享平台浩然文史的原创内容,没得到允许的话,可别随便转发哦!
本文里的图片,除非是特别说明的,都是从网上找的。要是发现有侵权问题,麻烦联系作者删掉,感激不尽!
浩然文史是个全由博士组成的文史知识分享平台,在各大网络平台都很受欢迎。我们把枯燥的历史讲得生动有趣,又把有趣的内容挖掘得更深。不管你是喜欢古代史还是现代事,考古发现还是文化博览,想了解更多就来关注我们的同名公众号(id:haoranwenshi)。